研学报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吴冰然《植物与岩石的关系》

来源于:吴冰然
发布时间:2022-12-14 08:51:42
    小字号
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
少年地质学家养成记|畅游北京灵溪风景区 感悟地质奥秘
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名称

植物与岩石的关系

完成时间

2022.9.14

负责人姓名

吴冰然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六年级

课题导师

苏德辰

(以下部分请用正文宋体 小四,可配合图片)

1.研究目的(Objective

此次对灵溪风景区地质现象的实地研究,知道了北京西山具有丰富的地质现象,观察发现了“树抱石”的奇特地质现象,引发强烈兴趣,进而希望进一步探究“树抱石”的成因,探寻植物与岩石的相互关系。

21.png
 

 

2.研究方法(Methods

为了对“树抱石”现象进行研究,采取了野外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是此次研究的主要方法,选取了地质现象丰富的北京西山地区的灵犀风景区,配合苏德辰老师编制的景区地质手册,选取野外调查的详细观测点,在实地路线踏勘过程中,用肉眼观察“树抱石”的宏观产出特征,实地测量“树抱石”的相关数据,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纹理结构、杨树的树根及树干的特征及变异。野外考察期间,主要的设备就是用来敲击和测试岩石硬度的地质锤、用来观测岩层产状的地质罗盘、用于观察岩石纹理和植物特征的放大镜。根据文献研究,发现“树抱石”实际上并非是标准的地质术语,对“树抱石”研究的文献寥寥,且多是从盆景和景观的角度进行描述,并未对“树抱石”的地质成因进行解释说明。

 

3.关键数据和科学解释(Results

根据实地观测,灵溪河畔有两棵成年杨树,高约10米,直径约30厘米,间距约6米。两棵杨树中间有一块巨大的崩塌岩块,长约6米,宽约4米。两棵杨树斜向上生长,部分树干粗大变形为扁圆状,紧密箍住岩块,犹如两棵杨树怀抱了岩块,故此形成“树抱石”的奇特现象。

“树抱石”现象可能的科学解释为:

1、灵溪风景区岩石主要形成于1.6亿年至1.45亿年的“燕山运动”,当时灵溪处于一个地质活跃的火山——沉积盆地中,曾长期积水成湖,频繁的火山喷发及周围高山长期风化崩解,使得大量喷发物、碎石和泥沙被山洪裹挟进入盆地,经过长期地质过程形成种类丰富的岩石。该岩块是由灵溪西侧山体在长期风雨侵蚀下崩解风化所致,从山上滚落至此,可能受山洪冲积的影响。

2、两棵杨树苗在巨大岩块的下方缝隙中开始生长,依靠岩块成为其遮阴及躲避洪水的屏障。

3、随着杨树的成长,岩块下方缝隙空间有限,岩块逐渐成为杨树获得阳光及生长空间的阻碍,杨树开始绕过岩块继续生长。同时杨树仍面临着山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固定自身,杨树逐渐演进出这种通过自身变形紧箍岩块的方式,形成“树抱石”的独特地质现象。

23.png
 

4 .结论(Conclusions

1、植物在岩石缝隙生长的必要条件包括:土壤、水分和营养成分。在适宜条件下,植物可以在岩石上及下方缝隙生长,岩石为幼小植物提供遮蔽及保护。

2、植物在岩石下方缝隙成长有利有弊,一方面相互促进,岩石为幼小植物提供遮蔽及保护,为成年植物提供固定防止山洪等自然灾害,大量植物有效防止岩石崩塌;另一方面相互制约,岩石成为植物持续生长的空间障碍,植物分泌的有机酸性物质会加速岩石的分解。

3、“树抱石”奇特地质现象是植物与岩石的相互促进和相互阻碍共同作用的结果,植物幼小时,岩石为植物提供遮蔽和保护;植物成长时,岩石一方面成为植物生长的空间制约,植物需要绕过岩石,另一方面继续成为植物的保护屏障,植物通过部分变形紧紧箍住岩石。

4、由于岩石对植物持续生长有制约作用,随着植物的进一步成长,岩石的空间制约及植物对岩石的腐蚀作用是否对于“树抱石”现象造成颠覆性影响,使得“树抱石”成为过渡性的自然现象,需要持续和进一步研究和观测。

5、灵溪景区的“树抱石”的现象是自然界地质作用形成的小概率现象,尚未形成标准的地质术语,但“树抱石”可以作为研究植物与岩石关系的切入点,值得我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一步予以研究。

24.png
 

 

5.导师结论Teacher evaluation

吴冰然同学的这篇报告对“树抱石”现象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较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描述准确,文笔流畅,是一篇不错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