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糖人”撑起饮食保护伞 ——控糖辅助餐盘的发明之旅(作者:刘承衍 上海市民办盛大花园小学)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
发布时间:2025-09-16 16:44:07
    小字号

为“小糖人”撑起饮食保护伞——控糖辅助餐盘的发明之旅

作者:刘承衍(上海市民办盛大花园小学)

        一、发现问题:被血糖困住的“小糖人”与家属的焦虑
        当看到医院里那些因为糖尿病而不能自由享受美食的孩子,还有他们家长脸上藏不住的焦虑时,我总会想起自己——作为一名从小与糖尿病相伴的“小糖人”,我太清楚每天控糖的烦恼了:不知道每餐该吃多少碳水化合物,不确定胰岛素该打多少,市场上的医疗仪器又贵又难买……这些困扰,不仅是我一个人的难题,更是千万糖尿病患者家庭的共同痛点。
        为了摸清大家的真实需求,我通过问卷星发起了一项调研,共回收212份有效问卷,分为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两个版本。在儿童版问卷中有效填写195人次,有两组数据让我印象深刻:一是96.41%的受访者是患者家属,这说明孩子的饮食管理大多依赖家长,而家长往往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二是97.44%的儿童患者是1型糖尿病,这类患者自身无法分泌胰岛素,必须通过外力精准控制饮食和胰岛素剂量,但问卷显示,54.87%的家庭从未使用过任何饮食辅助工具,而71.28%的家属表示“非常愿意”尝试智能餐盘。更关键的是,成人版问卷(有效填写17人次)中,64.71%是60岁以上的患者,88.24%不了解关键的“ICR 系数”(即每单位胰岛素可处理的碳水化合物克数,是计算胰岛素剂量的核心参数),82.35%的受访者认为“食物识别”和“碳水化合物计算”是最需要的功能。
        这些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糖尿病饮食管理的“缺口”:市场上多是血糖监测工具,却少有能针对不同患者(尤其是儿童)提供个性化饮食建议的辅助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的现有仪器,也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设计一款便宜、好用、能精准辅助控糖的餐盘。
        二、设计与制作:将“黑科技”融入日常餐盘
        要让餐盘实现“控糖辅助”功能,核心是解决三个问题:怎么识别使用者?怎么算准碳水和胰岛素?怎么让大家轻松看懂?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开始了设计与制作之旅。
       (一)设计原理:多技术“联手”实现个性化
        这款餐盘不是普通的盘子,而是集成了多种“黑科技”的智能工具:通过指纹识别模块确认使用者身份,自动调用其糖尿病类型和 ICR系数;用Hx711重力传感器称量食物重量,搭配K210芯片与摄像头的图像识别技术,精准判断食物种类,比如米饭、可乐、水饺;最后通STM32单片机的智能计算系统,结合预设的ICR系数,算出该吃多少碳水、该打多少胰岛素——整个过程无需复杂操作,就能给患者“量身定制”的建议。
      (二)结构与材料:低成本也能有好性能
        为了让餐盘既好用又便宜,我反复筛选材料,最终确定了一套高性价比的清单(表 1)。这些零件如果批量购买,总成本可低至120 元,大大降低了推广门槛。餐盘的结构分为“外层外壳”和“内层核心”:外层采用轻便耐用的材料,造型如普通餐盘,避免让患者觉得 “像医疗仪器”;内层则嵌入传感器、芯片和屏幕,其中TFT彩色屏幕用于显示总碳水化合物量、胰岛素量,OLED 屏幕辅助展示食物细节,语音模块还可同步播报建议,比如“米饭,碳水15克,需胰岛素2.5单位”,方便老人和孩子使用。

 

表1 控糖辅助餐盘核心材料清单

        (三)制作与检测:细节里藏着“精准”
        制作过程中,最花心思的是提高“识别准确率”。为了让餐盘能分清不同食物,我给米饭、水饺、可乐等常见食物各拍了150张照片,还特意选择和食物色差明显的背景,比如用白色背景拍深色的可乐,用浅色背景拍米饭,让图像识别更灵敏。组装时,我反复调试电路连接,确保传感器、芯片和屏幕顺畅配合——比如指纹识别后,重力传感器要立刻“苏醒”,摄像头要在3秒内完成食物拍摄,计算结果要在5秒内显示并播报。
        检测阶段,我模拟了不同患者的使用场景: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cc”(ICR系数6g/U,即1单位胰岛素能处理6克碳水),当他放入12克米饭时,餐盘算出需2单位胰岛素;针对1型患者“小小”(ICR系数10g/U),同样12克米饭只需1.2单位胰岛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餐盘会根据食物升糖指数给出提醒:识别到米饭时亮绿灯,显示“正常餐饮”;识别到可乐时亮红灯,播报“升糖速度快,建议少喝或不喝”。经过多次测试,餐盘的食物识别准确率达 95%以上,胰岛素计算误差小于0.1单位,完全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过程图片如下:

        三、小结与展望:用创新温暖每一个“控糖家庭”
       (一)小结:这款餐盘的“不一样”
        回顾整个发明过程,这款控糖辅助餐盘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了三个“痛点”:一是个性化,通过指纹识别区分患者类型和ICR系数,避免“一刀切”的建议;二是便捷性,不用复杂操作,老人孩子都能懂,语音和屏幕双反馈更贴心;三是低成本,120元的批量成本让更多家庭用得起。测试中,有家属反馈:“以前算碳水要查表格、称重,现在餐盘直接告诉我们该吃多少,省心多了!”这让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二)展望:让“饮食保护伞”更大更稳 
        当然,这款餐盘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根据问卷调查的建议,未来我想给它增加这些功能:提升电池续航能力,避免频繁充电;加入温度传感器,提醒食物是否太烫;实现与血糖仪、智能手表的连接,同步数据。我更希望这款餐盘能走进社区医院、学校食堂,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小糖人”,还有老年糖尿病患者,让他们不再为“吃什么、吃多少”而焦虑,能更自由、更有尊严地享受生活。 
        这场发明之旅让我明白,科学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学问”,而是能解决生活难题的“温暖工具”。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需求,以知识和耐心去尝试,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餐盘,也能成为照亮他人生活的“微光”。
责任编辑:李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