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牙科考(长白山行)——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科考笔记(作者:胡子涵 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
发布时间:2025-04-23 16:32:32
    小字号

板牙科考(长白山行)——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科考笔记

作者:胡子涵 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2025年1月12日,我参加了板牙科考营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组织的科考活动。其中,敬信湿地和东北虎豹国家森林公园的考察活动,让我对动物与人类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人与候鸟(敬信湿地)        
        敬信湿地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的敬信平原内,江河贯穿、湖泡连片,湿地面积达8000余公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作为全球八大候鸟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的重要节点之一,这里被誉为鸟类迁徙的“五星级驿站”[1]。        
        前往湿地途中,我们发现了站在稻田秸秆上吹风的白尾海雕!老师介绍,白尾海雕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捕食时威猛凶悍,被称为“空中老虎”。平常很少  能够近距离看到它们,说明大家对湿地的生态保护让动物们很有安全感。在敬信镇九沙坪村的一户农家,户主林魁叔叔告诉我们,每年春秋两季的迁徙季节,到这里停留的候鸟种类多达200余种,数量超过十万只。当地村民和边防检查站自发组织的“护鸟队”会开展候鸟保护行动,确保迁徙“驿站”的安全。        
        在迁徙大军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雁。出现在敬信湿地的雁群种类,主要有豆雁、灰雁、白额雁、鸿雁等。雁群的老家在西伯利亚地区,每年为了躲避西伯利亚的严寒,雁群会在秋天成群结队向南迁徙;在第二年春天又结伴飞回西伯利亚产蛋繁育下一代。雁群每次迁徙耗时1-2个月,路程好几千公里。在长途飞行中修整时,它们一定会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补充体力和能量。敬信湿地是南迁越冬候鸟进入中国停留的第一站,        
         在林魁叔叔给我们展示的照片上,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雁阵让人惊叹不已,每个雁阵有近万只大雁,几个雁阵同时起飞真是遮天蔽日的景观,我从没见过如此壮观的鸟群,真希望天天都能看到种类这么多、数量这么大的鸟群。

听林魁叔叔讲敬信湿地概况(供图/胡子涵)

        但是,祖辈生活在敬信湿地的村民们却面临着特殊的“困境”:每年春天播种时节,候鸟会啄食稻米新芽、踩踏农田里的幼苗;秋季丰收时节,候鸟又啄食即将收获的稻米、玉米等农作物。因为候鸟数量庞大,经常会将整片整片稻田中的稻谷啄食一空,一年的收成就化为乌有。
        林魁叔叔又拿出一些照片,告诉我们说村民们最初采用传统的方法,制作了很多稻草人放在稻田里吓唬候鸟,但是效果不好;还有一些人偷偷制作了捕鸟夹用来抓鸟、用农药毒死、用渔网捕杀或者用鞭炮惊走群鸟,这些行为会被村里的“护鸟队”进行劝解,但是仍有很多村民依然我行我素,因为每年飞来大量的候鸟总是会损害农田、造成粮食减产,给农民造成很多经济损失。
        后来,随着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爱护鸟类的知识,大家逐渐明白了保护候鸟的意义;同时,国家对候鸟损坏的水稻、玉米田和鱼塘等,对农户进行经济补偿,慢慢化解鸟类与人类的这个矛盾。
        更重要的是,生态旅游成为敬信湿地周边村镇新的收入来源。其中“观鸟经济”的兴起,让村民们发展起了特色旅游,当地的农家乐、土特产,还有用候鸟粪便作为肥料种植的“大雁米”等,吸引了很多进行科考、摄影、度假休闲的人群[2]。村民与大雁,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林魁叔叔分享大雁米的故事(供图/胡子涵)

当地村民还成立了珲春市大雁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珲春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组织联手种植大雁米[3]。林魁叔叔说,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大雁米”的种植队伍,村里每年会从水稻销售利润中拿出8%,用于维持护鸟队和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4]。这样一来,大家再也不会讨厌候鸟的到来,也会更加用心地去保护湿地,保护在湿地栖息的动植物。

(二)人与野生动物(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规划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公园东部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毗邻,东南部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是中国唯一承担跨境保护合作任务的国家公园[5]。
        这一片山林是欧亚大陆同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也是中国境内目前唯一的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繁殖种群的栖息地。
        我们考察的地方位于珲春市北部的三道沟地区,这里生活着我国最大的野生虎种群,我们考察了东北虎栖息地的植被状况,协助巡护员清除了违法制作的抓捕野生动物的套索,重点调查了东北虎及其猎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

清除套索的同时记录坐标(供图/胡子涵)

        在这里,领队赤狐老师、灰狼老师非常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公园里经常出没的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如东北虎、东北豹、东北黑熊、棕熊、野猪、狍子、马鹿、梅花鹿、貂、豹猫、猞猁、赤狐、花尾榛鸡,还有人参、红豆杉、大型真菌等[6],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东北虎的生活习性、捕食行为、栖息环境及生态作用。
        我还学到了一个新词:“伞护种”[7]。就是指通过保护某一关键物种(伞护种),像撑开保护伞一样,间接庇护其栖息地内的其他生物和生态系统,庇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比如在东北虎豹国家森林公园,东北虎、东北豹就处于生态系统的最上层,是野生动物家族中的“伞护种”。赤狐老师告诉我们,一只成年雌性东北虎的狩猎范围约450平方公里,在面积达1.41万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森林公园里,通过保护目标物种:东北虎,这片区域内的所有生灵——从树冠层的啄木鸟到地上的梅花鹿、狍子、野猪,到人参、东北红豆杉,到土壤中的蚯蚓、蚂蚁等野生植物的种群也得到保护,逐渐恢复壮大,形成“动物调控-植物更新-土壤修复”的正向循环。作为“伞护种”的东北虎和东北豹,近年来数量已经上升到五六十只了8,野猪、梅花鹿、狍等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也得到成倍增长。

东北虎脚印(供图/胡子涵)

巡护员灰狼老师和赤狐老师带领我们踏雪上山,一路上耐心指导我们如何通过雪地痕迹发现狍、梅花鹿、狐狸以及东北虎的足迹、推算动物经过的时间和方向,尤其是东北虎的足迹、粪便、虎须、毛发等的观察,我听得格外仔细。他们在野外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雪地里的足迹,就能大致判断是雄虎还是雌虎,和它的去向;通过卧痕,就能判断东北虎的身高和体重;通过粪便,就能判断东北虎的进食情况及身体状况。真是太神奇了!

辨别东北虎的足迹(供图/胡子涵)

巡护员老师还特意带了野外观测专用的红外线相机,带领我们在林间多处点位架设相机,还拍到我们在镜头前模仿东北虎、狐狸、梅花鹿、野猪群的样子,大家在看回放的时候都乐不可支,对这片原始森林更加喜爱了。

与巡护员老师一起安装红外相机(供图/胡子涵)

        下午,我们对附近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才发现出现在红外相机里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威武霸气的东北虎、憨态可掬的野猪家族、灵巧活跃的山鸡、肥胖敦实的黑熊等,但会对生活在东北虎豹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村民造成一些损失。
        接待我们的阿姨告诉我们,她们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这些年眼看着国家公园建设得越来越好,山上动植物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种群也越来越多,周围环境生态也越来越好,大家都很高兴;但是山上的动物数量多了,胆子也大了,它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有时候不分白天晚上都会闯入山下的农家院子里,有些在农田里溜达踩踏了庄稼,有些带着幼崽拱食成熟的玉米,还有些会咬伤看门狗、牛羊或者村民,给大家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尤其是现在不允许“靠山吃山”的村民上山打猎,这样又会减少大家的收入,当地居民有担忧生计的,也有害怕野生动物的,所以有的人就搬离了这里。

正在进行人兽冲突社区调查(供图/胡子涵)

        近年来,为了降低人兽冲突风险,人们在虎豹国家公园周围的16个重点村屯修建了高高的围栏9,把村子和耕地保护起来,打造出人和猛兽互不打扰的“隔离区”;如果遇到经济损失,也有保险公司对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事件进行赔偿;当地村民还可以报名成为护林员,在务农之余轮班上山巡护,增加家庭收入;在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方,允许当地村民进山采集红松籽和山野菜,养殖本地中华蜂和中华黑蜂等,这也是增加家庭收入的一些方式。
        野生动物对当地村民的财产损害得到补偿,当地村民依然能够“靠山吃山”,这样一来,大家保护山上的野生动植物更用心,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更多收入来提高生活质量,农闲时节可以去其他城市旅游观光,休闲放松,人和动物的生存冲突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参考文章:
[1].澎湃新闻:《南迁候鸟在中国敬信湿地补给备飞吹响“集结号”》
[2].央视新闻:《候鸟携春归 生态旅游正当时》
[3].珲春融媒:《“大雁米”带来人鸟和谐》
[4].悠游吉林:《南飞雁,舞出珲春生态美》
[5].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网站:《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简介》
[6].新京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有什么? 》
[7].光明网:《“以点带面”的保护:我国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8].新华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种群数量增长到约70只》
[9].中国经济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民生温度》 

责任编辑:李银慧